深圳热线

高温天妈妈将电扇让给孩子被热死?锻炼也中招?警惕致命“高温杀手” 消息

2023-07-14 09:40:09 来源:东方网

这几天上海高温不退

很多小伙伴都直呼全靠“空调保命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据上海市气象局今早(14日)最新预报

早晨6时许全市气温就已在30℃附近了

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可达37℃

夜温和白天的气温都处在高位

夏日炎炎,高温持续

多地频现有人中暑、热射病

甚至有人不幸因此死亡

人们的关注度也居高不下

昨天

#高温天妈妈将电扇让给孩子被热死#

这一话题冲上热搜

这事是不是真的?记者采访了文内提到的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急诊科。急诊科医生说,确有其事,不过是好几年前的事了。

当年接诊这位热射病女患者的浙江医院急诊科马霜霜医师说:“这个妈妈30多岁,被送过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,心跳、呼吸都停了。”

“送来的是她的老公,她是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,老公在外务工。家里条件不是很好,所以热天她也不舍得开空调,就开了电扇让孩子吹。孩子还很小,但是家里只有她和孩子两人,等她老公晚上回家才发现她已经倒地不起了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马医师说。

当时这位妈妈已经陷入深昏迷,医生问家属,怎么会拖这么久才来医院?她老公解释说,“平时她不怕热”。最终,医生们竭尽全力还是无力回天。

7月2日

北京一名导游因为热射病抢救无效而死亡

去世的导游姓龚,今年49岁,体重约有200斤,没有基础病,去世前刚刚带团去颐和园游览两小时。回酒店后大巴车司机发现“龚哥”状态非常不好,已经昏了过去,便拨打120急救电话。送医之后,“龚哥”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,死亡原因上写的是“热射病”。

6月17日

浙江台州一轿车司机车内休克

浙江台州一轿车发生事故,车内温度很高,司机手握方向盘一直颤抖,呼叫也毫无反应,救援人员将车窗打破将司机救出,据医生介绍,人如果长时间在高温密闭的环境下作业,是非常危险的,最常见的危害就是“热射病”。

6月16日

北京一名57岁女性因热射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

虽经近7小时抢救

但仍不幸离世

该患者是在户外带娃活动回家后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的症状,之后继续处于没有开空调的闷热、西晒房间内,直至“叫不醒”才被家人发现,但为时已晚。

“三伏”来了

夏天的太阳格外“毒”

给的阳光格外“足”

入伏即高温

面对“热气腾腾”的天气

提醒大家

注意防护,防暑降温

高温天气下潜伏的危险不容忽视!

“今年到目前为止,情况还比较平稳,但接下来持续高温,潜伏的危险要防范。”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说,2022年夏天急诊科陆续接收多名中暑患者,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,最小者20岁,包括消防员、马拉松竞赛者等。

在这些患者中,有位病人是在跑步机上锻炼时突然出现严重意识障碍、身体抽搐,送来急诊时处于昏迷状态,被诊断为热射病。急诊科医护人员通过降温、碱化尿液、气道保护吸氧、控制抽搐、密切监测体温等方式对症治疗,成功将患者体温心率下降至正常范围。之后,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,治疗继发损伤,好在最后转危为安。

“热射病即重症中暑,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,大家一定要重视!”毛恩强主任介绍,热射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如惊厥、昏迷等,并伴有多脏器损伤的临床综合征,死亡率高。

被称作“高温杀手”的热射病

是一种什么病?

我们又该如何预防?

热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?

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,产热大于散热,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超过40℃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(如澹妄、惊厥、昏迷)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。

热射病分为经典热射病(又称非劳力型热射病,classic heat stroke, CHS )和劳力型热射病(exertional heat stroke, EHS)。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(如年老体弱者、儿童)、伴有基础疾病者(如精神障碍、脑出血后遗症等)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(如环卫工人、交警、封闭车厢中的儿童)等;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,如参训官兵、消防员、运动员、建筑工人等。

正常情况下,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,这个温度被称为“核心温度”,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.5℃左右,范围大致在36.5-37.5℃之间。在持续高温度、高湿度条件下,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会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。所以,核心体温升高,才是热射病的罪魁祸首。

如何区别中暑和热射病?

在高温环境下呆的时间稍长,就可能会出现头昏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、心悸等症状,这是中暑的先兆,如果这时候去能马上去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、多喝水,适当补充盐分,机体很快就能恢复。但是如果依旧呆在高温环境下,体温就可能持续升高了。可能会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脉搏快速等症状,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、恶心呕吐,继而再发展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心动过速,血压下降等更为严重的症状。如果核心温度达到40℃以上,伴有意识障碍、无汗等症状即发生了热射病。

如何预防热射病?

面对高温天气,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发生的重要干预途径。在高温天气中,预防中暑要做到:

1,做好预防,尽量避免高温日晒,穿着宽松衣物,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。

2,正确使用药物,不要大量饮酒。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得病几率,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、三环类抗抑郁药、安非他命、可卡因、甲状腺素、β受体阻滞剂、利尿药等等。另外,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。所以,正在使用上述药物的人,需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。

3,注意易被忽视的高发来源。封闭的汽车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。夏天在30℃以上的室外,停车后10分钟,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℃,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℃。

4,关注环境温度、湿度。当温度>35℃时,汗液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,如果环境中湿度过高,会出现“汗如雨下”,但是汗液没有办法蒸发,机体无法有效降温。

高温中暑如何紧急处理?

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,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、110等急救电话,寻求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和帮助。同时,可采取以下措施:

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。

监测病人体温,迅速给病人降温。比如: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;将病人放在凉水淋浴下;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病人身上;用凉水擦拭病人的身体;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、腋下及大腿根部;或天气干燥时,将病人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吹等方法。

保持病人呼吸通畅,患者意识不清或发生抽搐的状态下,不要给病人喝水,如果病人发生呕吐,使其侧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
尽快到达医疗机构,进行专业治疗。

专家提醒,高温天气,要多喝水,减少高脂饮食,增加富含优质蛋白、维生素等食品摄入,如蛋、奶、蔬菜和水果等,要控制高糖、酒精饮料饮用和冰镇品食用。

如身边有人中暑,将其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的做法是错误的,将患者转移到22~25℃的环境最适宜。

热射病的8大误区

误区一热射病就是中暑,不至于有生命危险。

不对。

热射病是重症中暑里最严重的类型。热射病并非引发体温升高这么简单,而是产生一系列可怕的生理反应,患者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。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,热射病死亡率非常高,普遍的死亡率可达到50%-70%,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,死亡率会高达80%。

误区二出现热射病症状,在家降温即可。

错。

中暑一旦发展到了热射病的阶段是极其危险的。当患者出现高热、无汗、意识模糊、惊厥,甚至无反应等热射病症状时,不要犹豫,及时拨打120,尽快送医。

误区三在室内,不会出现热射病。

错。

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属,温度高、通风差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热射病。像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内的装修工人、车间工人就属于热射病高危人群;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风不良、没有安装空调的老旧房屋,也容易出现热射病。

误区四不做剧烈运动,就不会得热射病。

错。

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,前者指夏季剧烈运动者、高强度体力活动者;后者常见老人、婴儿、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。2022年夏季,山东就发生了产妇“坐月子”期间捂热,最终因热射病不治身亡的事件。

误区五测了体温不高,就不是热射病。

不对。

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,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℃以上。这里提到的核心温度,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。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可做参考,不能完全作为诊断热射病的依据。

误区六只有夏天才会有热射病。

不是。

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。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、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,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。

误区七高温天,多吃冷饮可以预防热射病。

不健康。

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,包括白水、盐水、含有钾、钠、氯等电解质的饮料。大量进食冷饮会加重肠胃负担。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会让身体失去水分,不建议喝。

误区八女性体质弱,更易得热射病。

并不是。

通常来说,女性热适应能力较男性弱,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,男性热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,这应该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。如室外高温作业者、炼钢工人、消防员、运动员、参训士兵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。

扩散提醒身边人

酷暑炎炎

一定要谨防热射病!

关键词: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