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日至4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,与会院士专家、知名企业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围绕“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主题,共话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,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
【资料图】
氮化镓激光器芯片、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填补国内空白,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通车……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近年来,广西大力实施科技“尖峰”行动,一批含金量高、贡献值大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,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“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,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,从“0到1”的突破到拓展研究、再到应用的过程,能够推动人才培养,催生科学发现,使社会受益。
多位与会专家指出,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,正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。
“下一代纤维发展将基于材料、电子、信息、机械、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,以超性能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为特征,对传统产业起到高渗透性、颠覆性、变革性的提升效果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说。
本届年会上,中国科协发布了具有前沿性、引领性、创新性、战略性的10个前沿科学问题、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,涉及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、生命科学等领域。
“2024年度重大问题难题评选发布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,将引领科技工作者更加聚焦科技前沿、更加注重原创攻关,实现更多科学突破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。”中国科协副主席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说。
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
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。
广西贵港市的一座水稻农场内,由无人驾驶插秧机、无人驾驶水直播机耕种的水稻长势喜人。农民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,就能对农场的运行情况“了如指掌”。
这是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打造的水稻无人农场,可实现水稻生产耕、种、管、收全程无人作业。
“今年我们已经在全国15个省份建了30多个无人农场,水稻产量和效率较人工种植有明显提升,人不下田就能种好地。”罗锡文说,无人农场突破了数字化感知、智能化决策、精准化作业、集约化管理四大关键技术,将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。
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也催生出更多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。
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看来,从核聚变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,到深海技术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可能,植根于前沿科技突破的未来产业正展现出重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。
“要建立面向未来产业的产学研发展体系,强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促进不同行业间的融合。”白春礼说。
“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,只有和垂直行业、重点场景深度融合,才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新路径、创造新价值,为数智生活提供新应用、带来新体验。”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说,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,已形成了30多个具备职业技能的行业大模型,赋能城市治理、经济运用、新型消费和工业制造等领域。
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
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。本届年会上,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成为与会院士专家热议的话题。
“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理念,是‘基础要宽、厚、实,专业要精、新、活’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,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方向,往往是复合的交叉领域,学生更需要打牢数理化等学科基础,同时在专业领域选择上自由发展,才能较好适应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。
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雪认为,企业不能只坐等专家“送技术”,还要强化造血意识,培养一批“带不走”“留得住”的本土技术人才,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,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。率先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,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,健全完善科技奖励、收入分配、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……近年来,广西着力涵养创新生态,全面营造“近者悦、远者来”的人才发展环境。
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,科协组织要持续推动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,壮大高素质新型劳动群体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撑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