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颅内压增高?
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综合征,也是颅脑损伤、脑肿瘤、脑出血、脑积水和颅内炎症所共有的征象。
该病常见发病机制有①颅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了机体生理代偿的限度(如颅内巨大肿瘤);②颅内病变破坏生理调节功能(重度头外伤致严重功能破坏);③代偿功能滞后于病变的发展速度(颅内急性大出血);④病变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堵塞:⑤全身性疾病影响颅内原有的调节功能。
颅内占位性病变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。
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、呕吐、视乳头水肿等。
主要治疗方法是针对病因治疗。
本病预后与多方面因素相关,及时消除病因,预后较好。但颅内压増高会引发脑疝危象,可使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,因此对颅内压増高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十分重要。
颅内压(ICP)是指颅腔内容物
颅内压(ICP)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,又称脑压。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,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,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,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。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,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,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。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,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。正常颅内压,在侧卧位时,成人为0.7~2.0kPa(5~15mmHg),儿童为0.5~1.0kPa(3.5~7.5mmHg),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。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.3~4.0kPa(25~30mmHg),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低。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,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,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。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,而是开放的。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。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,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,颅内压立即升高。咳嗽、喷嚏、憋气、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。因此早在1936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,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。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。